首页 社会 正文

“假支教”暴露管理监督失位

扫码手机浏览

“假支教”暴露管理监督失位最近,媒体曝光了一些借支教之名牟利的乱象:有一个收费8000元的所谓“6天5夜支教项目”,一半安排是与支教无关的旅游和当地文化体验。项目结束后,参与者可获得一张“义工服务证书”;有些为申请海外名校和找工作焦头烂额的年轻人,也将支教视为“快捷镀金”渠道,一些中介公司看到市场机遇,提供相关短期“功利式支教”服务;还有“网红”自称“海归支...

“假支教”暴露管理监督失位


最近,媒体曝光了一些借支教之名牟利的乱象:有一个收费8000元的所谓“6天5夜支教项目”,一半安排是与支教无关的旅游和当地文化体验。项目结束后,参与者可获得一张“义工服务证书”;有些为申请海外名校和找工作焦头烂额的年轻人,也将支教视为“快捷镀金”渠道,一些中介公司看到市场机遇,提供相关短期“功利式支教”服务;还有“网红”自称“海归支教女硕士”,被民政部门查出在未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资金募集……


支教本是服务社会的善举,能给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充实师资力量,同时也为有志于扎根基层、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提供锻炼提升自我、更好服务社会的新渠道。一位知名主持人谈论支教问题时曾说:“一定要做中长跑,起码应该有两到三年的稳定期,才能真的对得起孩子们那些期待的目光。”


这些借支教之名牟利的行为,实则是“假支教”“伪公益”。其背后折射的,是当下支教工作从人员选拔到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更好规范支教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政府相关部门应推动建立志愿者平台,致力于更好消除“信息差”,助力加强志愿者和受支援地的沟通,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要对支教志愿者给予支持和关怀,强化对支教行为的监管,不让那些有不良动机的人污染了支教队伍。


作为支教志愿者输出方的高校和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选拔标准。例如,采用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双重机制对支教活动申请人进行品德评估,而不是单纯凭借审核人员的主观判断。


此外,志愿组织方等相关组织应将关爱和资源投放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避免类似“一所学校被反复送教上门”的“支教形式主义”。对于志愿者本身而言,更应端正支教动机,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奉献教育”。


推荐文章